2015年9月18日-19日,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在环渤海湾、泛珠三角区域2015年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举办期间到我校考察指导教学科研工作。藤吉文院士在勘探地球物理专委会理事长孔繁恕,我校教授亢俊健和刘国辉的陪同下参观了地球科学博物馆,饶有兴趣的看完了博物馆2、3、4层的每件展品,对馆藏的规模和藏品的珍贵赞叹不已。
在我校光电信息与地球探测省级重点实验室,亢俊健教授和硕良勋教授全面介绍了实验室在无线自组网地震勘查仪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和释光断代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藤吉文院士着重考察了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实验室,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在切趾光纤光栅、金属化光纤光栅和高温光纤光栅研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滕院士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两个多小时的考察中,仔细倾听青年教师的发言,观看光纤光栅传感系统的演示,不时提问插话,与青年教师互动频频,提出了光纤光栅应力应变传感系统在天然地震监测预报方面的应用可能。他指出,太阳热辐射对应力应变监测带来的干扰非常严重,甚至淹没地震波通过地壳传播过来的应力应变信号,消除干扰、提高监测灵敏度对地震实时监测极为重要;目前这样的地震监测系统全国有两万多台站、30亿市场规模,光纤光栅应力应变传感在温度补偿和抗干扰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希望今后能在光纤光栅地震监测系统和地质勘查仪器设备研制领域开展合作。
我校党委书记李军教授陪同滕吉文院士参观了校园、教室、食堂和实验室,并与滕吉文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罗延钟一起在三楼食堂共进午餐。
滕吉文院士简介:
滕吉文,男,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1956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1962年获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岩石圈物理学研究。60年代进行了绕射波场动力学难题的研究,并进行了物理模拟。70年代率先在青藏高原开展深部地震探测和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80年代在中法合作中深入研究了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和深层过程,从而首次得出青藏高原壳--幔介质的层块速度结构,近来又提出了喜马拉雅陆--陆碰撞双层“楔板”新模型。80-90年代首先在川滇及攀西裂谷带进行了深部地球物理深测,发现并提出“被动活化”的古裂谷理论。90年代后,对华南的壳、幔结构与动力学,渤海湾特异的深层过程与地幔热柱,郯庐深大断裂的纵向与横向延伸,西北造山带与挤压盆地,青藏高原的东、西分区,南北向大型张性构造带属性,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和其东构造结的介质属性与异常展布特征,油、气盆地与结晶基底的“镜像模型”和东亚岩石圈与大陆动力学等进行了剖析。进入21世纪后,基于多年的基础研究,提出了第二深度空间探查大型与超大型金属矿产资源(500-2000m)和油、气能源(5000-10000m)的新理念,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属性、结构和构造的深部环境和深化研究与探索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其运动轨迹等新论点。为我国地球物理学与大陆动力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